近年来,明式家具备受关注,在拍卖场上屡创高价。然而,人们往往痴迷的是明式家具简约、雅致的外观、造型,而忽略了它们的内在。近日,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式家具著作 《画案·榫卯》 引发关注。它将人们的视线牵引至明式家具内部榫卯结构的诸多细节,并且,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极致方式。

这是一本简单至极的书,也是一本复杂至极的书。260页的大开本著作,从头至尾居然只讲了明式素工画案这么一件家具。作者陆林,从事明式家具修复及经营工作30余年,他花了两年时间,以一种工匠般的精神,将这件画案的各个部件一一拆解,又以同料一比一复制,深入体会细节,挖掘其从表面难以发现的奥秘和隐藏在暗处不为人知的神秘结构,最终将全过程忠实记录、编印成书。在旁人看来,这是疯狂、任性的尝试。对此,陆林却有着自己的深思熟虑。在他看来,这张画案所采用的榫卯结构在明式桌案中比较少见,对于明式家具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几年前,陆林偶然在朋友家瞥见了这件明式画案,全素,榉木身,看似平常。走近端详,尤当看到长2.09米、宽0.84米的一整块金丝楠木面板构成画案的案面时,陆林发现了些什么。原来,这件画案一点也不简单,为了最大程度凸显、利用和保护这块不多见的面板,当年打造这件家具的工匠采用了一些精妙的结构方式。其中,最令陆林感到惊艳的,是画案面板与侧边框之间采用的暗平面燕尾榫卯结构,呈“八字形”结构对应连接,面板与侧边框边沿呈45度暗合,面板与边框边沿亦呈45度暗合,且下部以榫舌及槽口连接。如此结构方式,不仅使得案面独板以“全覆面”方式呈现,且面板不易翘裂移位,在保留案面视觉整体感的同时,也保护了这块珍贵的面板。陆林认为,暗平面燕尾榫卯结构通常仅见于小件的盒盖,对于大件家具来说不多见。于是,这才有了细致入微记录这件“有性格”的明式家具的 《画案·榫卯》,用结构的展示与组合,讲述传统家具的另一种观赏方式,明式家具研究的另一条路径。由此,人们得以对中国古代家具匠人的技艺窥探一二。

在明式家具趋热的当下,《画案·榫卯》 一书的问世在业内人士看来饶有深意。它强烈地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:家具外在造型与内部结构的两相结合,方能产生绝无仅有的意境和作品。榫卯结构的实用性和科学性,演变出家具的千姿百态。在过于赞美家具造型的氛围中,人们切不可偏移、淡化甚至遗忘榫卯结构至关重要的地位,它是中国家具流传千百年的有力支撑,也是中国家具历久弥新、活力永存的灵魂。(作者:文汇报记者 范昕)